欢迎光临中国政法大学信息公开网!
  • 索引号:cupl-01-2018-1326
  • 发布单位:校工会
  • 发布时间:2018-05-02
  • 点击数:
  • 所属分类: 学校信息
  • 关键字: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2018年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学校工作,其中财务部分由徐扬副校长单独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我的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2017年学校工作的简要回顾;二是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三是2018年学校主要的工作安排。

一、2017年学校工作的简要回顾

回顾2017年,是法大发展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的大事、喜事、好事不断:一是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并发表重要讲话,成为了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基本遵循和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行动指南;二是学校顺利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为学校今后快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和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三是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学科获A+结果,并列全国第一;四是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充分肯定;五是成功举办65周年校庆庆典活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正式发函支持法大“双一流”建设,学校与10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六是成功召开了学校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为法大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规划。

过去的一年,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2017年来,学校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修订完善“十三五”发展规划,科学绘制学校发展蓝图。开展综合改革中期检查工作,确保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制定《中国政法大学新兴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实施办法》,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学校18个法学二级学科和12个法学以外一级学科开展学科调研,查找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改进学科建设的任务和举措,明确了学科振兴计划的编制要求和建设任务,为全校的学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文件,我校理论经济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获批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一步扩宽了我校的学科领域,优化了学科结构和学科体系,标志着我校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2017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5·3”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明法笃行为目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教育模式,推行“健全人格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建设,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分别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两门课程。牵头制定并发布《立格联盟院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标尺,进一步凸显我校在全国法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还进行了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设立“公益教育中心”,增设公益学分;首次运行夏季学期,实现春夏秋三个学期均开设国际课程;成功实施首批赴世界银行、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制定并实施《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综合改革建设方案》,法律硕士学院实体化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博士招生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优质生源比例不断提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同步实践教学”模式由“1.0版”升级到“2.0版”,建立学生模拟公安局、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互联网法院和模拟律师事务所,让学生在校期间全程演练、全程参与、全程体验从立案到判决的所有诉讼环节,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法学同步实践教学由点向线、由线向面量与质的内涵式提升,全面助力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2017年,学校本、硕、博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招生录取分再创新高,涨幅10分左右;研究生推免数量增幅达20%,来自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政法类院校的优秀学生增幅达15%;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人数上创历史新高,共有92名学生获得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增长率达11%;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深造率达到59.2%;学生代表队在各类辩论赛、科创竞赛、文体竞赛中获数十项奖励,名列人文社科类高校前茅;学校还成功入选了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近期揭晓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推荐的《“四型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等6项成果荣获一等奖,另有6项成果荣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实现大幅增长。

(三)创新科研体制,提升科研综合实力

2017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研制度,制定《2017年度院级单位科研经费分配及使用方案》,给予院级单位相应的科研经费支持;修订《中国政法大学期刊分类办法》,进一步与“双一流”建设要求接轨;修订《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定《中国政法大学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科研项目申请方面屡创佳绩:学校纵向、横向项目经费分别达到2160万、5045万,均为历年最高;截至2018年3月份,学校共获得科研项目381项,纵向科研项目立项97项,其中,获得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26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均取得学校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学选题中,我校立项数目占全国总数的20%,位列全国第一;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关于“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大专项中,我校再次获得6项立项,创下我校单次重大项目立项数的又一新高。另外,学校还获得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1项司法部项目;获得14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名列北京市第4,其中法学项目立7项,名列北京市第一。在科研成果方面,8项优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发布了《中国司法文明指数报告2016》、“法治政府蓝皮书”之《中国法治政府发展报告(2016)》。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人权研究院被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成立“联合国环境署—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与教育部共建“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建设“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新建立6个新型科研机构和13个非在编研究机构,进一步丰富拓展了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工作质效

2017年来,学校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开展“十九大代表进校园”、中国梦主题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七个一”工程等活动。启动“书香法大”读书读经典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毕业红色之旅”,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四个自信”;举办“榜样法大”“学术十星”“学术新人”“博闻论坛”等品牌活动,引导传承优良学风,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开展“厉害了我的国”“我的青春法大”等体育赛事,鼓励师生参与大众体育文化活动;整合校院两级志愿服务资源,千余名志愿者在全国五省七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双百行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33个志愿服务组织近2万人次进行了1762场次志愿服务活动,3个项目团队荣获“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另外,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新设4门创新创业课程,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被教育部评选为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五)落实人才强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17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修订完善《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人才引进办法》等制度,继续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提升专项资助计划”“归国教师讲堂讲座计划”等。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开展了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科研、自主提升等相关培训,基本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4月份,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协会”,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马怀德教授入选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汪海燕教授入选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冯晓青教授、王万华教授入选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赵旭东教授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雷磊等16位教师入选“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席涛教授、冯晓青教授和李秀云教授分别获评201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六)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拓宽国际交流合作

2017年来,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签署国际合作协议58份,新增合作伙伴23所,合作高校增至238所,合作国家和地区增至50个;累计接待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8个代表团,其中各国政要及国际组织领导8位;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6个,位列全国高校第5;学校各类赴境外长短期学生交流项目增至261个,较去年增长了13.7%,累计派出学生近1千人共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180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19人;国内唯一全英文法庭科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 (JFSM)顺利创刊;两所海外孔子学院同时荣获“2017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全球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2018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新建基地。

(七)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2017年来,学校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契机,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关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校院两级管理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继续推进教学信息化,促成全国22所政法院校达成关于推进法学教育信息化的“法大共识”;加强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启用智慧法大,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启用新版行政办公系统(OA)、两校区同步视频会议系统、本科生学位学历复印件及翻译件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复印件自助打印服务等;为教师提供“一张表”数据服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维护。推进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审计工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动整改措施落实;及时回应和解决来信来访、投诉等事项;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加强督办工作和机要保密工作;建成钱端升纪念馆并顺利开馆,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建设,切实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慎重稳妥处理涉及学校的法律纠纷,努力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在我校诉北京世涛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支持了学校全部诉讼请求,获胜判决已生效,进入申请强制执行阶段。

(八)推进国内合作交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2017年来,学校注重推进与实务部门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落实对口支援,与甘肃政法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制定《中国政法大学鼓励捐资助学办法实施细则》,用新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学校上下筹融资的积极性。加强校董会、基金会、校友会的运作,实现国内省级校友分会全覆盖,在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中,基金会被认定为4A级社会组织。

(九)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生员工满意度

2017年来,学校坚持“外争内调”的总体思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广泛争取办学资源。现在正启动推进昌平校区学生公寓、体育馆、博士生及博士后公寓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积极推进学院路食堂项目、昌平校区图书馆和礼堂的节能改造项目,积极申请国拨资金建设教学图书综合楼,缓解我校资金紧张局面;加快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项目的施工进度,争取尽快投入使用,缓解学院路校区办学空间紧张的问题。同时,学校始终努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昌平校区周转房居住条件,争取到通州马驹桥公租房30套,并积极同海淀区和昌平区保持沟通联络、争取住房资源,想方设法缓解教师居住困难;与中国石油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拓展师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在昌平校区专门开设了教工自助餐厅,为广大教职员工就餐和交流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想法设法拿出3800多万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待遇。

二、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部门以及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比如: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不能满足办学实际需求;综合改革的推进力度仍有提升空间;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建设还有短板,优秀人才培育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大,学科梯队结构性失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部分学科教师队伍后劲乏力;基础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偏少,学术精品力作不多,科研组织力、生产力、创新力有待提升;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创造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还任重道远,等等。因此,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究竟如何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一机遇、顺势而上,最终实现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考验着每一个法大人的智慧和勇气。

同志们,学校第八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下面,针对刚才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我谈一谈2018年学校主要的工作安排。

三、2018年学校主要的工作安排

关于学校2018年的工作安排,已经在今年的党政工作要点中做了详细的部署,今天借助教代会这个机会,我想再强调几点。总的来说,就是要扎实推动“三个贯彻落实”,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动“双一流”建设。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牢学科建设这个龙头,统领“双一流”建设。切实落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参照国际国内权威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标准,提高中国法学学科建设标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要在前期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基础上,科学制定未来三年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学科振兴计划。按照学科建设标准,建立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负责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

第二,紧扣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学校把2018年确定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年”,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强化师德监督平台建设,完善及时处理机制,在岗位聘任、考核、晋升、评优、外推专家等工作中严格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构建教师评价综合制度体系、引育体系和各类队伍协调发展机制,建立一支与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

第三,强化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功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学校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既抓好本科生教学,也抓好研究生教学,强化立德树人,强化教师的职责,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善借信息化建设这个东风,打造一流管理服务。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开启“数字校园”“智慧法大”建设,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自助办事大厅,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逐渐实现无纸化办公,不断提升全校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已初显成效,《中国政法大学“服务与管理流程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方案》也已经下发,现在更需要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全力推进,使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强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资料保护。

第五,突出国际交流这个砝码,对标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拓展高端国际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多渠道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探索建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将国际顶尖的教育家、学术专家请进法大交流指导,与世界大学排名机构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参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排名,加大聘请学科专业专家的力度,打造中德、中加高校合作平台,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孔子学院等机构的作用,共同为法大的国际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六,扩大法学学科这个优势,引领全国法学教育研究。进一步做好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联盟、立格联盟、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海峡两岸法学院校长论坛等机构的牵头组织工作,发挥法大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学校不仅要在法学法律领域出思想、出理论、出政策、出人才,还要不断提升在法学专业、法律行业领域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在法学界的良性竞争中,抓住机会,再创佳绩。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对于我们而言,距离2020年建成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只有2年的时间,2年时间转瞬即逝。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全体法大人必须要团结起来、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勇拼搏,埋头苦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共同创造法大更加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