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政法大学信息公开网!
  • 索引号:cupl-08-2016-0675
  • 发布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 发布时间:2016-01-08
  • 点击数:
  • 所属分类: 学校信息
  • 关键字:
    拟新增学位授权学科或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及论证材料
2015年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及申报材料(政治社会学)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论证方案

【本页为论证方案首页】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10053

交叉学科名称

政治社会学

交叉学科代码

99J8

所涉及一级学科

代   码

名   称

学位授权级别

0302

政治学

博士     硕士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     硕士  

0301

法 学

博士     硕士  

接受质询联系电话

010-58909594,15110110513

接受质询电子邮箱

yingxing@126.com

注:1.请填写相关项目,并在相应的“□”划“√”;

2.本方案将上网公示。

                              2015年09月16日

一、该学科基本概况

(一)学科内涵

政治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政治学与社会学交叉为主、涉及法学、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产物,是使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国家、权力、治理等诸政治现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在方法论上,它认为政治现象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同时社会现象亦具有政治性意义。它关注的主题,一方面是权威的社会性来源,即社会势力怎样形成政治权威,以及国家机器如何透过政策执行以贯穿意志于社会;另一方面是政治权威怎样集聚和改变社会中的利益组合和势力关系,社会中的个人、阶级团体与组织如何透过权力结盟以遂其利益与目的。政治社会学学科旨在深化学科交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复合性、高层次人才。

(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政治社会学是一个经典的交叉学科,在国际学科发展史中有较深的传统和较高的地位。它是在20世纪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高潮迭起时形成的。行为主义导致西方政治学研究从静态概念结构转向动态概念结构,从生理学概念结构转向心理学概念结构,从比较研究的概念结构转向生态学的概念结构,从间接研究的概念结构转向直接研究的概念结构。在政治学研究的概念结构发生这些转变的同时,政治学课题的社会化成为一大主流。与此同时,20世纪的社会学学科也日渐恢复了经典社会理论中对国家、政治和权力问题的母题关怀。经过多年的沿革,在西方许多著名大学的政治学或社会学系里都设置有该学科。美国社会学协会下政治社会学分会是其最大的分会之一,这表明,政治社会学在国外学界已经获得了稳固的地位。

国内随着1970年代末政治学与社会学的逐步恢复,政治社会学也同时开始得到发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著名高校都高度重视该学科的发展。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下属的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该学科在国内学界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下设置了“政治社会学”方向,开始将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结合起来培养有关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该学科依托于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的交叉研究,注重多门社会科学之间的横向综合,强调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权力与治理问题为中心,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在地统一起来。

本交叉学科下设的研究方向具有面向学科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开放性,必要时可根据社会需求、学术进展、师资力量等条件加以调整。

目前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设置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政治社会学理论与实践。该方向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政治社会学的中西方理论传统及前沿动态,另一方面注重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问题,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起来。目前,我校教师在运用政治社会学理论和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建和发展各革命根据地时所形成的政治传统上,已经形成初步的特色。该方向的理论基础为政治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运用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建设上建立的各种社会发展模式和国家治理机制。该方向的理论基础为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四)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政治社会学最初源自西方,因此其理论基础由孟德斯鸠、马克思、托克维尔、韦伯、莫斯卡、帕森斯等经典理论家所奠定,并在当代西方经历了行为主义、多元主义等多种理论的融合。不过,每个国家因其政治体制、历史演变、社会文化、地理环境、资源与人口状况不同而有着各具特点的权力运作与国家治理模式。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又对新中国建国后的权力分配与国家治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学科就是在现有政治学、社会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政治社会学的学术传统的发展,探索中国社会的执政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五)该学科与其相近学科的关系

本交叉学科与其最近的两个学科是政治学和社会学。政治学是从政治现象着手分析利益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互动,而政治社会学则注重研究社会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政治的社会因素,它力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来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并注重介于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活动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结构入手、用各种专门的定量或定性方法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学通常更注重对社会领域例如家庭、社区、社会分层等现象的研究。而政治社会学则将目光聚焦在更高层面的政治、政党和国家现象,注重政治现象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和社会现象背后的国家结构力量。

此外,与我校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科,还有政治学学科中的中共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方向下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关注,与通常的中共党史相较,它强调综合运用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的方法来切入对问题的研究。它注重研究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和共产国际那里传承和沿袭了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和治理传统,这种政治文化和治理传统在面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在汇聚中国既有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传统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和治理传统的。它强调要有比较史的眼光,要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的比较;要将中国共产党治理传统的研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势、相关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史、地方史方面的内容等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追溯和分析,去理解中共的治理传统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这些新的传统包含了何种对外来思想和制度的吸收与改造,又沉淀了哪些复杂的地方传统及历史行动者的创造。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础上,我校的政治社会学研究更强调对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强调将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人类学的眼光与政治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去理解政党治理传统的中国特色。

二、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如前所述,政治社会学在国外基础深厚,在国内方兴未艾。该学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除了学科本身的学术积累外,还与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当今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政府行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从“善政”到“善治”。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又首次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提法纳入中央文件,强调了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无疑是以科学发展观与国家治理为主线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势必大大地促进国家对政治社会学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

(二)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和政治学为强项和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社会学学科近年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增设政治社会学交叉学科,旨在围绕学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依托和发挥法学和政治学学科的优势以及社会学的特色,构建新的学科平台。

增设政治社会学二级学科,既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拓新的生长点,为学校的学术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同时也是为了引领、推动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

增设政治社会学二级学科,有利于整合学校的资源,促进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与发展,打造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

(三)本单位设置该学科已具备的基础

1.我校从2012年开始在政治学二级学科“政治学理论”名目下已经开始招收政治社会学方向和中国当代政治文化方向博士生,培养政治社会学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2.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社会学院集中了一批研究政治社会学的学术带头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比如,本交叉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应星教授系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新华文摘》、国外SSCI期刊和A&HCI期刊等权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4篇,在国内外其它核心期刊用中、英、法、日文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英文独著1部,中文独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应星教授是中国信访制度研究的开创者,其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问题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学界对社会运动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应星教授转向政治社会学的实证研究,综合应用政治学理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视角,将传统的中共党史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问题视野。应星教授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社会学优秀成果奖,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精品课程主持人,北京市精品教材主编。又如,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潘小娟教授从法国名校博士毕业,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地方治理问题,在《政治学研究》、《求是》、《中国行政管理》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是治理研究的国内权威专家。目前本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由8名教授(其中4名为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组成,全部为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毕业,其中海归博士占一半,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潜力巨大。

3.我校已经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资料室。要建立有我校自己特色的政治社会学学科,除了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着力外,还必须在原始资料的建设上下足工夫。尤其是“政治社会学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方向更强调要以第一手的中国革命史资料为研究基础。我校以应星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近几年来经过艰苦的努力,收集了大量尚未出版的、原始的革命历史文件。此外,我们还复制了现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石叟档案”,这也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稀资料。

(四)该学科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该学科预计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社会重视。原因是:①社会的需求是一个学科的存在基础,社会需求量大、可持续时间长的学科,其生命力必然旺盛。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能力”作为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提出来后,必将掀起一个研究政治社会学问题的新高潮,而社会的需求也将迅速地增长。②交叉学科、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代表着学术研究前进的方向。③复合型高级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本学科具备了上述条件,所以它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三、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将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及其它相关人文社科知识交叉融合,德才兼备,身心健康,适应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该学科的毕业生授法学学位。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本专业研究生主要从具有政治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中选拔,选拔方式按照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的要求,除外语外,专业基础1,考试科目为:“政治学理论”;专业基础2,考试科目为:“政治社会学”。

要求考生: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系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知识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字功底扎实,视野宽广,观察问题敏锐;

3.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解决政治社会学相关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4.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

(三)学习年限

1.基准学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四年。课程学习应在一年或一年半内完成。

2.完成培养计划,撰写完学位论文,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特别突出且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提前一年离校;提前离校学生的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应届生可延长至五年,在职人员可延长至六年,按学校规定的时间与程序申请返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4.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6学分;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历考取的博士研究生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

1.学位公共课(5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54课时     2学分

第一外语课(含专业外语)         144课时   3学分

2.学位专业课(5学分)

集体指导课:政治学前沿(由博士点开设) 72课时   3学分

导师指导课:(由导师开设)            54课时     2学分

集体指导课采用讲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本专业导师的研究优势;导师指导课由博士生导师个人独立开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博士研究的科研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学位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上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均在开课前向博士研究生明确。

3.前沿讲座(2学分)

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进展,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学术前沿讲座至少6次,计2学分,由导师负责考查。

4.读书报告(2学分)

导师在指导博士生学习过程中,应对博士生提出读书要求,并组织博士生在本学科或学科方向做读书报告4次,计2学分。

5.补修课(4学分)

鼓励具有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元知识背景的考生报考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应当补修2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基础课程。补修课学分不得代替其他课程学习学分。

政治学理论                    36课时     2学分

政治社会学                    36课时   2学分

(五)其他教学环节

(1)科研论文(2学分)

在学期间第一至第三学期,博士研究生应每个学期分别提交至少1篇本专业的科研论文(每篇应在5千字以上),并于第一学年末提交学年论文1篇(字数应在1万字以上)。上述论文经导师评阅合格后,计2学分。在中期考核之前,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以第一作者身份或独著正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每篇应在5千字以上)学术论文。

(2)社会实践

属于应届生的必修环节,共36学时。由导师根据博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实施。

(3)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应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导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或担任导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助手等工作。

(六)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1.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坚持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为主,课程学习为辅,重在读书和学位论文写作,倡导个性化培养的基本方针。

(2)实行博士生导师个人负责与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小组由全体博士生导师组成,并根据学科方向需要适当吸收若干有高级职称且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参加。

(3)博士生入学三个月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2.质量标准与考核方式

博士研究生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修满本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各项要求,提交达到博士生毕业水平的学位论文。

课程考核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补充规定》进行,课程考核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读书报告、学年论文及其他教学环节,采用考查方式进行,由导师或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及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社会实践结束后应提交总结报告和实践单位的鉴定意见。

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一般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综合考核,中期考核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3.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学位论文前应做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开题工作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办法》实施,原则上在第二学年末举行开题报告会。博士生毕业/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剽窃。

4.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学位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

学位材料必须齐全,内容翔实。

答辩委员会组成应符合法定条件。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预答辩制度。预答辩应在第六学期的开学前四周完成。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程序。

(七)主要参考文献

必读书目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择定;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参考文献,由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该学科的建设规划

现有的师资队伍已能保证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今后师资队伍的建设重心一是在引进兼具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背景,在相关问题上位居学界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一是要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队伍,形成结构更为合理的学术梯队。

进一步加强学科特色的资料建设。大力加强特色资料库的建设,争取在几年时间里将其建设成在政治社会学理论与实践方向上特色鲜明的资料中心。

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社会学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课题,改善现有的教学科研基本条件,为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

附件:1.政治社会学备案表

2.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专家评议意见表(政治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