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政法大学信息公开网!
  • 索引号:cupl-05-2017-1244
  • 发布单位:教务处
  • 发布时间:2017-12-21
  • 点击数:
  • 所属分类: 教学质量
  • 关键字:
    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2016-2017学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作为高等院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近年来越发引起学校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艺术教育可以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健全人的审美结构,净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达到人格素质的优化与完美。有鉴于此,在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的艺术教育中,学校一方面强调提高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对各艺术门类的教学,促进学生对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中国政法大学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力求使学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人文修养,为其走向本专业相关职场提供适需有益的艺术素养培育,进而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落实艺术教育目标,学校坚持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于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一方面,通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鼓励学校艺术团体的发展,学校注重开发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打通”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内和校外,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发扬师生的自主能动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一、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机制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整体推动和组织,依托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委员会的办公机构设在教务处。通识教育委员会同时也是学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因此,通过协调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和校艺术团等学校机构,中国政法大学的艺术教育,业已形成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具体而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即由团学机构组织的课堂外教学活动藉以开展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艺术教育已形成有区别、有重点、各司其职、有机统一的实施格局。

二、第一课堂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情况及艺术教研室发展现状

自2002年起,我校正式设立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在本科第一课堂教学方面,艺术教研室定位于承担对全体本科生进行艺术教育及艺术素养培育的重要教育职能。同时,艺术教研室也是学校对本科生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并在学校艺术类特长生的培养、开展艺术实践等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学校教学改革方针的指导下,2016-2017学年,围绕着国内艺术教育现状和教学情况,立足于办学定位,以学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艺术教研室针对艺术教育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其一,艺术教研室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措,承担了艺术类通识主干课及通识选修课的任务,围绕两大艺术主干推进课程精品化建设。其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如智慧教室和毕博教学应用管理平台等等,积极开设网络课程,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其三,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艺术教研室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本,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如多次进行围绕教学的集体活动,展开评教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安排;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规范》,艺术教研室教师们进一步完善和梳理相关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契合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聘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等方式,丰富学校课堂教学的层次等等。另一方面,艺术教研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学校其他学科以及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并以组织学生参加展览或观看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一年来,中国政法大学的艺术教育获得了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的普遍认可。艺术类课程在学校的评教体系中获得了高度评价,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100%,平均分在98分左右。

1.师资队伍

截至2016-2017学年,艺术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35岁以下的教师2人,35岁-45岁之间的教师3人,45岁-55岁之间的教师1人,55岁以上的教师3人,有博士学位的占艺术教师总人数的44%,师资专业背景涉及绘画、书法、声乐、器乐、摄影等多个方向。教授、副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此外,还有非艺术教研室的1位副教授和1位团委老师兼任相关教学工作。

2.课程建设

围绕学校教学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艺术教研室积极探索艺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艺术教研室一直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体系化建设。近年来,艺术教研室坚持以中、西艺术文化经典为主要框架内容,横向上努力体现艺术门类的丰富多元,纵向上强调通识主干课、一般选修课的关联性,探索实现课程设置的立体化、层次化、综合化的思路。学校开设过的艺术通识课程有38门,常年开设的有26门,其中2门主干课程《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中外音乐经典》,因其“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从而成为教研室课程建设的枢纽和中心;在22门常规选修课程以外,艺术教研室还开设了网络微课程2门,“校长推荐阅读书目”导读课程1门,包括教授、副教师在内,人均承担2.5门课程,以满足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要求的满足。

目前艺术通识课程层次清晰、结构合理。2016-2017学年,学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有20门(包含2门主干课和1门“校长推荐阅读书目”导读课程)。在每周的课时数上,音乐类课程周课时41课时,美术为33课时,书法9课时,综合艺术3课时,其他艺术类课时5课时,有力地满足了学生对于艺术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广泛受到学生喜爱和好评。艺术类课程选课人数达到约4300余人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100%,平均分98分,体现了学校和学生对我们课堂教学的认可和鼓励。一年来,教研室以学校部署为依托,进一步强化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化建设,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添砖加瓦。

3.艺术教育管理

艺术教研室属于人文学院的室所之一,承担全校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工作。课堂内艺术教学课程由校教务处统一设置与管理,部分老师辅助校团委承担课堂外艺术团的辅导任务。教研室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室所秘书一人,有独立的党支部,支部书记一人。

4.第一课堂的艺术经费投入

围绕艺术教研室开设的两门通识主干课程,学校调拨启动经费各4万元。除此之外,学校每年继续投入14800元用于课程建设。在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经费中,每位艺术教师有2000元的教学资助经费;在教研室的建设经费中,每位老师每年还有3000元可用于会议交流。

5.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设施上,我校艺术教育一直坚持积极开发校园资源,利用各种空间进行课堂内外教学,并在2016-2017学年取得了突破。考虑到教学需要,经过调研,艺术教研室申请建立艺术特色教室,并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获得了批准建设约60平米的音乐教室和60平米的美术教室。目前,艺术教研室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艺术特色教室的设施完善工作,力争在下一学年投入使用。此外,其他场所,如学校礼堂、逸夫楼一楼展厅、校艺术团使用的场地设施(约70平方米的乐队排练厅和约60平方米的舞蹈排练厅),同样可以作为教辅设施,在必要时服务于第一课堂教学。

6.相关活动及成果

学校鼓励艺术专业教师结合自身专业成就和科研成果,促进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2016-2017学年,艺术教研室教师在CSSCI期刊中发表论文4篇。学校还鼓励艺术教研室教师通过组织展览、聘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等方式,拓展学校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例如2016年9月,结合书法艺术课教学,“初涉翰墨”书画展在逸夫楼文化艺术展厅召开,又如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易英教授受邀来我校举办“文艺复兴前传”讲座等等。

此外,艺术教研室全体同仁多次应邀担任校内各种艺术类竞赛评委,并且积极参与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的指导,获得了丰硕成果。如艺术教研室相关专业教师一直坚持深入校艺术团进行教学实践指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艺术教研室教师还指导了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书法课内容设置调查与研究——以北京、山东地区为例”(项目号201610053013)。在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艺术教研室教师指导的团队获得二等奖。同样在艺术教研室老师指导下,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北京市书法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1个,我校指导教师在第五届北京市书法大赛比赛中还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第二课堂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情况

多年来,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学校以教学机构的专业师资为依托,注意发掘可用于提升艺术教育质效的社会资源,推进校内外艺术资源的整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育范畴,创新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文化育人的软环境。我校现有艺术社团17个,涵盖合唱、民乐、管乐、交响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书法等各个艺术门类。2016年-2017学年,我校共开展校级以上艺术活动至少15场,学生活动参与面在50%以上。

(一)校艺术团是学校第二课堂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工作平台

校艺术团下属九大分团,分别为行政团、管弦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莽原话剧团、曲艺团、金话筒、无边界古典与现代乐团。其成员均是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排练,参与演出活动等,起着艺术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播者的作用,在课外的艺术活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校艺术团定期聘请校内外的专业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对艺术团的成员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帮助,以不断提升艺术团的专业水平。除校内相关专业老师外,校艺术团还聘请了来自中国武警军乐团的高健老师、李辉老师、赵阳老师,来自解放军歌舞团的高磊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史敏教授、河北大学舞蹈系王蓉蓉老师、中国音乐学院的蒋文华老师等多名专业指导教师。

其次,在校内传播艺术文化的方式上,艺术团为活跃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同学能够亲身感受艺术,从2015年开始每年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艺术大课堂”系列活动。2016年下半年开展的第二期“艺术大课堂”活动,除行政团外的八个业务团都开展了相关的活动,以艺术团成员教授团外人员的方式,为对艺术感兴趣的师生提供近距离接触艺术的机会。该活动持续时间为两到三周,通过每周一到二次的授课,向参加该活动的学生简要介绍了各团相关的业务,并带领参与者进行一定的实践。通过与第一课堂教育的相互生发,“艺术大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艺术团的吸引力,更推动了对学生的美育工作及校园艺术环境的生成和培养。

再次,在校外艺术传播上,艺术团历年来坚持积极参与对外的演出、竞赛和交流。在2016-2017学年,我校艺术团参加了多项校外艺术活动,有力地展示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文化形象,也通过竞赛和交流促进了校园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在这些活动中,我校国防生合唱团参加了2017年由央视举办的以五四青年节为主题的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节目“五月的鲜花”演出。我校艺术团合唱团成员参与了2017年央视举办的以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2017年5月17日至6月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北京市大学生舞蹈节上,我校报送的原创节目《玉树芝兰》荣获“传统舞组金奖”和“优秀创作奖”。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是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与中央戏剧学院共同筹备的活动。2017年第六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我校艺术团莽原话剧团报送的多幕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作人》通过了严格筛选,获得了参与展演的资格,并在多个报送的多幕剧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普通乙组多幕剧金奖”和“优秀舞台设计奖”。

(二)校园艺术环境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各类艺术文化活动,包括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名人的讲座、各类非艺术团主办的文艺演出,以及艺术大赛等。例如,每年一度的校园广播歌手大赛,新生歌唱秀,外语歌曲大赛,校园才艺大赛等等,都获得了师生的广泛参与和认同。

在重视校园艺术教育的“普及化”之外,学校也坚持艺术“高端化”的理念,每年举办三大精品活动,分别为“缘聚法大”新生军训慰问演出、“福顺•欢乐法大”元旦晚会以及“依依法大”系列活动。“缘聚法大•新生军训慰问演出”由校团委主办,校艺术团承办,是每年9月大一新生军训时在军训基地上演的演出活动。2016-2017学年的军训慰问演出于2016年9月15日举行,使大一新生在军训生活中体会到充实丰富的艺术魅力,亦为法大艺术团新学年的活动揭开新的篇章。“欢乐法大”元旦晚会是每年年末在校内举行的大型晚会。2016-2017学年的元旦晚会演出人员除艺术团成员外,也邀请了学校在职或退休的教职工、中国政法大学附属幼儿园或附属学校的学生以及校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参与演出,共同辞旧迎新,携手跨年。“依依法大”系列活动主要面向法大毕业生。2017年的“依依法大”系列活动,采用了毕业音乐会的形式,于6月14日举行,并邀请了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进行专场演出。在为非毕业生提供一场音乐盛宴之外,音乐会也旨在送别毕业生:共同回忆四年母校学习和生活,亦寄托法大对毕业生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同时,学校艺术教育也坚持“专业化”的要求。2016-2017学年,在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校艺术团、校学生会、学校其他院系艺术团体及学校其他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各项艺术活动,既在校内打造精品团队专场演出,同时也挖掘校外艺术教育资源。例如2016年的新年音乐会由校学生会承办,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面向法大师生举办专场演出。2017年5月15日,校学生会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团队,于学校礼堂演出原创大型舞剧“孔子舞剧”,为法大师生奉献了一场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时代革新精神的视听盛宴。

在打造校内精品专场演出方面,校艺术团每年举办相约星期天系列专场演出活动“相约星期天”,举办时间为周日下午,举办地点为学生活动中心门口和法治广场,以户外演出的形式拉近艺术与师生的距离。2016-2017学年,校艺术团共举办4次“相约星期天”活动,分别为“民声谣情”无边界专场、“曲苑春情”曲艺专场、“望春聆音”民乐专场和“经典碰撞”管弦专场。

校艺术团下属的各大团体也于2016-2017学年举办了各项专场演出:如曲艺团举办了“我先定个小目标”和“我要办大事”两场曲艺专场,以戏曲和相声为主要表演内容。舞蹈团举办了“Me•觅”舞团专场演出承办的专场演出,展演包括民族舞、现代舞等多个舞种的舞蹈。“莽原话剧团”举办了以小短剧为主的hi演员专场和《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多幕剧专场等两场演出。民乐团举办的“望春聆音”民乐专场演出,内容包括传统民乐曲目、新民乐曲目和改编歌曲,在2016-2017学年与“相约星期天”系列活动合并举行。合唱团举办了“致•你”专场演出,演出包括大合唱、小合唱、纯人声合唱等多种形式。管弦乐团在2016-2017学年共举办两次管弦专场,一次是每年年末固定举行的交响音乐会;另一次是下半学年举行的与“相约星期天”系列活动合并的“经典碰撞”专场演出。无边界古典与现代乐团举办了两次“无边界专场”演出,一次是“青春在路上”专场音乐会,另一次是隶属相约星期天系列的以表演民谣乐曲为主的“民声谣情”演出。各艺术团之间也以合作的形式,丰富专场演出的类型,增强演出在校园艺术环境的影响力,如校艺术团下属三大器乐团——管弦乐团、民乐团、无边界古典与现代乐团共同举办的器乐专场,通过器乐演奏形式呈现了大众喜爱的动漫歌曲、经典西洋乐曲和现代流行乐曲。

(三)艺术团设施设备与经费

校艺术团传播艺术文化离不开硬件条件和经费支持。学校每年向校艺术团拨款20万经费,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支持上,则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点:

1.排练场地的情况

校艺术团目前共拥有六间琴房,舞蹈与地下两个大排练厅供成员们使用,每个排练厅都具体落实到各分团。在排练之外,各分团还负责排练厅内设备、卫生等维护工作。同时,为贯彻落实资源贡献的理念,校艺术团在不影响排练的情况下,将舞蹈排练厅与琴房外借,以满足一部分非艺术团成员的需求,助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艺术教育工作。

2.硬件设备方面

校艺术团购置了音响设备、一部分乐器和服装等以供演出排练的使用,并且安排行政团作为统筹者,负责物资的管理维护与外借:一方面保障艺术团的演出能得到基础的支持,一方面让物资能够循环利用,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艺术教育资源。

四、现状及对策:如何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促进教育研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深化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继续推动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发展。学校鼓励艺术教研室教师继续围绕艺术类课程建设及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法大自身情况,鼓励艺术教师采用更丰富的适合艺术教育的形式,如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加强相关人才案例示范等等。

2.加强艺术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进一步调动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同、重视和积极性。一方面,就当前社会现状而言,大学生从“应试”中走来,又向“应职”中走去。虽然学生对学习艺术抱有较大的兴趣,但由于艺术成绩与就业关系不密切,因此在专业与就业的压力下,部分学生放弃了艺术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学校有着丰富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可供利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当注意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强协作与对接,让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果,能够进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体会和收获,能够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也相应壮大,暂时缓解了艺术专业师资人才缺乏的问题。然而,经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从教育部师生匹配的比例要求来看,我校艺术专业教师还有数量上的缺口,同时,为满足我校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加多元化,拓宽知识结构。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促进设立针对艺术教育的教改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开拓交流渠道,选派和组织艺术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观、培训、考察及学术研讨,或邀请外地、甚至外国专家来访问讲学,以不断提升艺术教育师资力量。

4.建立共享平台,继续建设和深入挖掘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资源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务处、艺术教研室、宣传部与团委等各部门协调,进一步促进学习窗口及教学各种资源的官方共享,是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此外,课堂内教学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为使学校两门主干课程及20多门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得到完全实现,应继续完善教学设施和设备,推进艺术特色专用教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