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特色工作项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升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委毕业生就业工作立项。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培育优秀政法人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健全完善“领导主抓、学校统筹、全员参与、制度先行”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的就业工作体制是:学校党政领导挂帅,校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结合我校二级管理体制的推行,各学院也纷纷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学院协作配合,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队伍、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校友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领导主抓,亲自部署。为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全面部署201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2年12月27日,学校召开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4月,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带队、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对学校主要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督促检查,重点了解各院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措施。
——校院联动,推进工作。为进一步推进201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5月21日学校在昌平校区召开了校院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校长黄进,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各学院院长或分党委书记以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看望校友,推荐就业。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毕业生就业,2013年,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先后带队走访了天津、浙江、西藏等地政法系统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看望校友代表,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切实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的要求,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于2003年5月在原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2010年10月,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学校2010年第15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并增加就业指导中心创业指导工作职能,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服务我先行”为工作理念,以“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建设目标,致力于不断丰富完善学校就业工作机制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就业管理、指导、服务、教研等职能四者兼顾,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遵照上级部门关于就业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求,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人员编制达标。学校设立就业工作专项经费,两校区均设有就业洽谈室、就业咨询室、就业信息与资料查询室,保障学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工作场地面积达到每名毕业生平均不低于0.15平方米的要求。
学校继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求职补贴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及求职有困难毕业生实施公益帮扶项目“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设《就业力》、《office职业技能》、《职业英语》和《公务员备考》(包括行测和申论两部分)等四门课程,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近500名毕业生参加了相关的课程培训。
2013年,学校除继续拨专款20万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补助外,还一次性为2013届全体毕业生累计发放就业求职交通补助39.92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实际困难。
2013年,学校坚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突出我校专业特色化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实现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式深度发展。
2013年,我校正式开展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三个基地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与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根据工作需要,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探索法学专业特色化建设。
以本科培养方案为法学专业建设和改造的抓手,着力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2013年,组织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侦查班培养方案、法学实验班培养方案、体改班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大的调整。同时,根据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工作需要,制定编写了《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培养方案》。经过广泛调研和信息整理,形成一套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系列材料(共5本)。该系列材料为我校进行法学专业特色化改造以及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调整起到支撑和借鉴作用。
2013年,我校首届法学实验班学生已经完成专业理论的学习,并开展了一年的应用学习阶段培养工作,通过各实习实践单位的反馈信息,我校实验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法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
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环节。为积极应对全球化对于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校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目标,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把高端国际合作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学校全面实施暑期“国际小学期”。通过组织安排外籍教师授课、协调教学安排、开设暑期学校等方式,加大我校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力度。该项工作旨在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塑造校园内国际化培养的氛围,为实体第三学期的开展拉开序幕。
在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加大教学团队上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等精品化的通识教学课程,2013年9月推出“中华文明通论”课程配套教材《中华文明讲演录》;努力建设《艺术与审美通论》、《自然科学通论》2门通识课程;此外,教研科组织各二级教学单位对通识选修课进行新课申请和旧课梳理工作,截止2013年12月,新申报46门通识选修课,共计268门一般通识选修课程。这样形成了“核心课程(必修)+主干课程(限选)+一般课程(均衡任选)”的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结构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
针对近年来文科法学类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加强研究,迎接挑战,积极探寻应对之策、解决之道。形成了“重在引导、增强意识、能力为重、主动适应”等较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确立了以就业指导课程、模拟招聘大赛等品牌活动为主体,《法大就业导报》、就业信息平台、就业辅导材料为辅助,日常咨询、个性化指导为补充,就业工作专兼职队伍建设为保障等比较完善的学生职业教育辅导体系。
——重在引导。适应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教育。通过政策激励、物质奖励、典型宣传等形式,鼓励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面向西部、基层积极就业,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增强意识。以学生为本位,通过网上预约、电话报名、典型示范、营造氛围等形式,培养学生不等不靠、积极就业的主动意识。常年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与求职》、《创业基础》和《创业管理》选修课。
——能力为重。以项目化、精细化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八大品牌就业指导活动(分别是简历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职场面试挑战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教练计划、职场体验日和自主销售体验日等),营造浓郁的校园就业文化氛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主动适应。在满足传统领域、党政司法机关等行业人才需求基础上,适应社会需求,主动应对政策调整和形势变化,积极谋划毕业生就业整体布局,全力拓展毕业生新的就业领域和空间。
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由学校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对全体新生及其家长开展生涯发展、职业规划、就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入口”处即强调着眼“出口”。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依托学生社团,分别举办“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五届研究生职场面试挑战赛、第十届大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第四届大学生创业大赛、首届简历大赛,累计4000余人参加。同时,还举办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辅导讲座,“研究生职业沙龙”之公务员考录经验讲座,“走进联想”等职场体验日、“我来当老板”自主销售体验日、简历诊所等活动。
(1)加大宣传力度,示范引领,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通过举办政策宣讲会和网上咨询周以及日常咨询等方式,力争让每一个毕业生知晓、了解、用好国家和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政策。2012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深入16个学院进行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手续办理培训。2013年3月12日,学校举办“青春之歌 基层唱响——全国人大大学生村官代表走进校园”活动。冼润霞、朱虹、叶瑜、李欣蓉、梁丽娜等五位全国人大大学生村官代表应邀来到学校,与400余名法大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法大新闻网联合开展“求职经验谈——中国政法大学2013届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系列报道”,累计57名毕业生在网上交流了求职经验。组织编印发放《法大就业导报》十期共两万余份,免费向毕业生赠送《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1800余册。
(2)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创业指导选修课程
1998年起我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2003年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和《就业与求职》列为全校公选课,各1个学分;自2006年秋季学期依托商学院开设《创业管理》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设《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选修课,各2个学分。
(3)搜集发布岗位需求信息,积极组织校园招聘活动
学校组织专人负责收集岗位需求信息,重点关注各地人事厅(局)网站、各地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和企业需求信息。通过就业信息网、短信平台、QQ群、飞信等途径和形式,学校先后收集发布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6000余条,就业信息短信近12万条,累计岗位需求信息1.8万条。两校区先后举办春季、秋季校园招聘会以及北京地区法院、检察院系统专场招聘宣讲会近百场;协助组织落实二十余个省份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以及做好各地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
(4)学院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法学院形成三级组织与服务体系,各有侧重、共同参与、层层落实、齐心协力做好组织服务工作;民商经济法学院在三个“一”——一个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套全面细致的工作制度——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有效的完成就业工作;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举全院之力,有效指导,细致服务;商学院立足个性化服务,利用本院专业优势,面向全院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外国语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强调诚信就业和安全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马克思主义学院则做到三个融通,三个对接全面有效的开展就业工作。
——以大赛为载体,普及创业常识,加强创业教育。学校连续四年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累计报名参与团队200个,上千名大学生积极参赛,在普及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创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增强学生创业能力。2011年以来,我校教务部门、就业部门分工协作,共同负责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三年来,累计有46个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立项,覆盖学生230余人。目前,已有16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顺利结项,8个创业实践项目通过中期检查。
——发挥学生创业类社团积极作用,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模拟活动。学校目前有4个就业(创业)类学生社团。学校于2013年6月引进“大学生创业实训系统”模拟系统,通过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得到所需的各种创业能力的系统训练,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创业类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教育水平。近年来,学校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目前已经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创业基础》通识选修课(2学分)和《创业管理》(本课程依托商学院开设)专业选修课(2学分)。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除选派有关教师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外,还聘请了10余位校外企业家、杰出校友作为创业指导兼职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举办创业大大赛等方面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