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成立于2002年,同年开始哲学专业本科招生,每届25人左右,文理兼招。至2017年,已毕业12届254人,目前在校生95人。本专业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11人(终身教授1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24人具有博士学位,所有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重点院校。李德顺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价值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校法学以外学科唯一的终身教授。文兵教授、俞学明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费多益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其他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多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近五年来,哲学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项目三十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哲学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具有浓郁的法治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教育科研等部门的管理、政策研究以及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杰出人才。
主要课程:在专业培养上,课程体系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课堂教学以经典研读和问题研讨为中心,史论结合,具有国际视野,饱含时代精神。同时,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4+1”、“4+2”双学位或第二辅修专业。目前专业课程共46门,包括:哲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美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哲学、法哲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哲学方法论、数理逻辑、哲学剧场等方法论课程;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基督教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专题课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佛教哲学、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经典研读课程;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Selected Reading of Classical Works of Philosophy等国际课程;古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等语言课程。
就业方向:当前和未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有力保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法治社会的建设、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纵深研究的需要,为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本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就业以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教育机构工作为主,间接就业以报考本专业或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出国深造为主。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一主两翼”办学理念下重点发展的主导专业,对中国政法大学管理学、法学研究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经济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7%,70%教师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博士毕业或访问学者经历。经济学专业致力于深化全面教学科研改革,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充分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致力于经济学与法学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求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经济学基础理论扎实,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具备计量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高素质综合型经济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通过4年的精致培养和正规的学科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学思维、理论和分析方法,了解专业前沿理论及其研究发展动态,具备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较深入的学术研究能力;熟练掌握计量工具,能够进行数学建模和定量研究,熟练使用多种统计、计量分析软件;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进行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本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公司理财、产业组织理论、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企业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超半数直接读研或出国深造,就业学生平均获得2个以上的录用通知,主要服务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内外著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金融工程(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专业】
“成思危现代金融菁英班”是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办的科教协同育人创新项目,该班以我国著名管理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教授名字命名,它把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学科优势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和金融工程学的领先地位相结合,培养顶尖金融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金融数理分析工具,具备较强开拓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广度、专业的深度、哲学的远见和道德高度。通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课程体系,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和英语基础,通过学习资本金融、数理、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获得以下几方面能力:运用数学进行较复杂的现代金融建模和定量计算;掌握资本金融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从事较深入的资本金融分析;运用英语进行资本金融的学习和研究;熟练掌握现代金融常用的计算机语言,并能够通过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学制4年,修业年限3-5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准予毕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同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数学课程,考核合格,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中级)、资本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监管、财富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理财等经济学和金融学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等数学课程;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英语课程;科学计算(C++语言)。以上课程大部分采用英汉双语教学。
毕业去向: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论文多次发表在SCI、E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生就业以继续深造为主,自2011年招生至今,已有多位学生赴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大、清华、本校等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一步深造。其他毕业生选择在国家经济与金融管理部门从事监管工作,或在其他金融单位从事分析工作,平均薪酬和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等多项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
【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是我校品牌专业,是国家与北京市特色专业,办学水平全国领先。目前拥有5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专业拥有全国最大、实力最强、覆盖领域最为广泛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设置了180余门法学专业本科课程,形成了国内最为齐整、精细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无数优秀学子竞相报考,培养出大量的杰出法学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以法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法学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该专业招生人数占招生总数的60%左右。考生被我校法学专业录取后将随机分至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学习,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职业人才。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能够系统地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并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原理、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学概论、知识产权法等18门专业必修课程,16门研讨课程、19门案例研习课程、15门实务课程、5门法律诊所课程以及100多门其他法学课程。
就业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审判、检察、司法行政、律师、公安等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立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等工作。
【法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专业】
2008 年,教育部批准中国政法大学进行法学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实施“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 年,以“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基准模式的“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类型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旨在培养高级法律职业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学生应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过硬的法律实务能力、宽泛的职业适应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合格的职业伦理。“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实行对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六年两阶段贯通培养模式,将基础学习阶段与应用学习阶段有机结合,突出了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
主要课程:基础学习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法律职业行为规则与法律职业伦理、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原理、刑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证据法学等20门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开设的5门案例研习课程。另外还开设8门研讨课程、5门法律诊所课程以及百余门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应用学习阶段主要课程包括5门专题研讨课与法学论文写作课等。
就业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审判、检察、司法行政、律师、公安等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立法、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行政管理和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等工作。
【法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专业】
201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我校开办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国际化培养特色鲜明的涉外法学人才培养框架。本专业配备校内最具实力的法学教育师资队伍,部分学生采取双外语教学,同时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联合培养,力求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的全球治理法律人才。通过特色鲜明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左右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外语能力,既谙熟我国法律,又通晓国际规则,并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原理、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总论、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学概论、知识产权法等专业必修课程,研讨课程、案例研习课程、实务课程、法律诊所课程以及国际法、比较法和外国法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强化英语语言类课程和双语及全英文法学专业课程。强化国际化学习,支持符合条件的学生赴国外著名院校交流学习、参与国际学科竞赛、赴国际机构或者国际组织以及涉外机构进行专业实习等。
就业方向:国际组织、国际司法机关、外国和涉外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国内司法机关、政府机关以及其他涉外机构。
【社会学专业】
社会学专业创办于2001年,2009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1月,在由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全国86所大学社会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名,并于同一年入选“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培养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通晓社会调查研究的各种方法,熟悉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较强的从事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中国社会、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经济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国社会学史、西方社会思想史、统计软件应用、普通心理学、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劳动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定性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研讨课、中国社会研讨课、法律与社会研讨课和专业外语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管理与服务、社会调查与研究、市场调查与分析、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是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的朝阳专业,被列入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六类重点人才建设之内。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依托社会学院的社会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基础学科,享有我校的法学学科资源,和美国杜兰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建立交流协议,保证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专业交叉优势。
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社工价值和职业伦理的判断能力,掌握社会工作的通用工作技巧。通过实践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本着“少而精”的培养方针,着力打造社会工作专业精品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高等数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导论、人类成长和社会环境、社会调查方法、质性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政策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问题分析、劳工问题、性别问题、老年问题、儿童社会工作、劳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灵性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整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伦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将在社会行政部门、社会服务系统、社区治理系统、司法矫正系统、工青妇群团组织、弱势人群维权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等领域从事社会问题分析、政策倡导、项目策划、项目管理、社会行政、社会服务、社会行动等工作。
【应用心理学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初始于本校1982年成立的犯罪心理学教研室。法律心理学学科特别是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教学与科研是本专业的学科渊源。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挂靠社会学院。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上,我们突出特色,设立了国内最全的法律心理学课群,领域涵盖了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异常行为心理学四个主要方面,重视学生以法律心理学为平台的实习和实践。
培养目标:以具备广博的人文视野、较高的科学素养、扎实的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通晓心理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调查研究方法。依托学校人文学科实力,学习生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认识与了解人和社会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生理学、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含SPSS应用)、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精神病学基础(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法律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心理学。以及高等数学、心理学史、犯罪心理学、社会学概论、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危机干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就业方向:在政府部门、军队、公检法司等社会管理部门从事行政、人事、评估、测量、办案等工作;在社区或社会服务组织从事人才测评与选拔、心理健康维护等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广告策划以及员工心理援助等工作;在各类媒体从事设计、营销、客户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在各级学校担任心理类课程教学或咨询工作。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政治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政治思维方式,熟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府运作过程及治理方式,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熟练应用现代政治科学有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政策分析的基本能力,能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政治学方法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政治学名著选读(英语双语)、中国农村政治分析、公共行政原理、政治心理学等必修课程,以及政治学定量研究方法、政治学案例分析、比较政党制度、台湾政治、信息社会与网络政治、公务员制度、当代全球问题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后主要到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司法、政协、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督、宣传、外事、文秘等工作,或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国际政治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外交外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熟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信息,系统地掌握外交外事工作的知识、技能和法律规定,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战略视野和外交政策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家安全、政策咨询与战略分析、对外宣传与媒体传播等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主要课程:国际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外交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欧盟政治与政策(英语双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流派、国际政治经济学(英语双语)、国际政治专业英语等必修课程,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经典案例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决策案例分析、分裂国家统一方式案例分析、当代美日关系案例分析(英语双语)、欧盟政党政治案例分析、口述当代中国外交、中国对外关系与边疆问题、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英语双语)、国际关系学原著选读(英语双语)、博弈理论和外交决策模型(英语双语)、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国际安全学、国际经济法、国际谈判实务(英语双语)、地缘政治学、国际法等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能够从事国际政治问题研究和教学工作,胜任国家外交外事部门的政策研究和宣传工作;从事国家驻外和涉外机关工作;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形势分析、对策研究等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为法学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法学基础、较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本专业学生要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在对中国现代化历史和现实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等课程,同时还要学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宽阔的知识面保证了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宽,可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传、编辑、人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并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
【侦查学(网络犯罪侦查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以“专业共建协同创新”为思路和抓手,融合侦查学、法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凸显网络犯罪侦查的特色,培养既熟悉一般侦查业务,又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法学、网络犯罪侦查、电子证据司法检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专用两通”的国家急需的特色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
主要课程: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侦查学总论、司法鉴定总论、信息技术基础、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网路犯罪案件侦查、现场勘查学、讯问学、法医学、文件物证检验学、司法摄影、电子数据调查学、侦查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侦查逻辑、侦查谋略学、信息安全概论、公安工作概论、大数据侦查、数据恢复、网络恶意行为的识别与分析、电子证据鉴定、司法会计鉴定、法医物证学、法医病理学、司法精神病学、网络犯罪侦查模拟实训、痕迹鉴定模拟实训、文书鉴定模拟实训等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侦查学和法学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反应敏捷,毕业后主要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海关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从事侦查、稽查、调查等执法工作,以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文素质、扎实的汉语书面及口头表达功底暨较深法学背景的、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政法系统、基层社会(区)等工作需要的通用型优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及综合素质;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好的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运用一门外语;具备进一步专业深造的理论素养、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史等专业必修课程。英语小说专题研究(双语)、欧美影视文学研究(双语)、传记文学(双语)、圣经文学导读(双语)、文学批评(双语)、语言学经典著作选读(双语)、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研究、文字学、中国语言文化、法律语言学、二十世纪中国涉法文学个案分析、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楚辞研究、比较文学、大众文化、文艺美学、鲁迅研究、海外华族文学、儿童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四十年代文学研究、《论语》讲读、《孟子》研读、戏剧研究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当前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化产业及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更凸显出本专业的基础性与时代适应性。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学校、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传媒机构、社会团体等从事相关工作。
【英语(法律英语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法律英语方向)旨在培养语言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具有传承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造就既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详悉法律业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英语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我校雄厚的法学资源,修读法学专业课程,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最终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涉外法律翻译等工作。
英语专业(法律英语方向)学生在完成四年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可以选择在第五年进行法学专业课程学习,毕业后可获得文学+法学双专业双学位(“4+1”模式)。成绩优异者,通过学院、学校综合考核,可获得推荐免试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继续为期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毕业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5+2”模式)。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由专业必修课、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三部分构成,涵盖英语专业主干课程和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高级英语、英语写作、基础口译、人文经典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应用文写作、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演讲与辩论、法律英语视听说、英语教学法、英语测试、英语文体学、语用学、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法律翻译案例研习、语篇分析、视听欣赏、商务英语、西方宗教与文化、法律英语、法律英语写作、法律英语阅读、法律话语、外国法律制度、美国刑法、美国合同法、美国知识产权法、美国诉讼法等。此外,本专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讲座。
就业方向:随着全球化、国际化以及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深化,本专业毕业生宽广的国际视野、英语和法学相融合的多学科背景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睐。历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多在公安、检察、司法、海关、外贸等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
【翻译(法律翻译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翻译专业(法律翻译方向)秉承“中外并蓄,德业兼修”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英汉语言专业基础扎实、了解中外文化、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翻译实践能力突出、社会适应性强的高级复合型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毕业生可以胜任从事政治、经贸和文化等国际交流工作,特别是法律相关领域的专业性涉外业务。
主要课程: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人文经典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写作、英汉对比与翻译等;主要专业特色课程:法律英语、法律翻译概论、法律英语写作、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合同翻译、法律翻译与法律文化、法律时文选读、法律英语视听说、法律影视赏析、标识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律案例选读、法律翻译案例研习、法庭口译、外国法律制度、美国合同法、美国知识产权法等。
就业方向:复合型专业背景将使我校翻译专业(法律翻译方向)毕业生具有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很强的人才市场竞争力,就业前景广阔, 毕业生可以就职于公检法机关及政府部门、驻外机构、各大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等,从事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同时,严格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也为学生继续攻读翻译或法学(律)硕士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德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精德语、懂英语、知法律、重人文”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德语基本功、又懂法律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德语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系统的德语语言文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运用能力及法律的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能够胜任外语和法律方面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对外事务等领域的工作;学习一门第二外语,达到能阅读一般专业书刊的水平。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以下课程:综合德语、德语听力、德语阅读、德语口语、初级德语写作、高级德语写作、德汉笔译、汉德笔译、高级德语、法律德语、第二外语等基础必修课; 德语学习方法与技能、语音学、语言学概论、德语国家概况、德语修辞与文体学、德语词汇学、、德国文学史及作品欣赏、德汉口译、经贸德语、跨文化交际导论等高级阶段课程; 私法、刑法、公法等法学课程; 法律德语、法律德语翻译、德国民法概论、德国刑法概论、德国公法概论、德国法制史、法哲学文献精读、精解等德语+法学的复合型、跨学科课程。
德语专业以德语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资源,在全国率先推行“德语+法律”的“5+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即可获得德语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汇聚了我校德语语言文学方向的教师团队、德国留学归国法学教授团队和德籍法学专家三方资源,这一专业设置和培养体制在全国首屈一指。选择修读双专业双学位的德语专业本科生(第二专业须为法学)在获得德语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两个本科专业的学位后,经学院、学校对其综合考核,择优选拔排名前10位的同学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生学习,毕业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加之国内独树一帜的双专业优势,因而在业界享有良好口碑,深受用人单位赞赏和欢迎。此外,我校德语专业毕业生享有便捷的国内外学历深造的良机,这也是他们求职就业的又一保障。我校历届毕业生多任职公、检、法、司、海关等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驻外机构、外资企业、国内外知名律所与德国技术合作机构以及与德语相关的其他各类工作,他们在工作岗位中均展示了德语和法律相融合的语言才华与复合型专业技能。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较丰富的法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和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媒介制作等相关技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操守,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专业课程:新闻理论、新闻媒介管理、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学、媒介技术、新闻信息处理方法、新闻伦理学等专业必修课;媒介营运案例分析、新闻伦理案例分析、现代沟通艺术、媒介批评、新闻舆论学专题研究、新闻侵权专题研究、媒体融合技术、广告策划与文案、法治新闻报道、文体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法实务、媒介经济前沿问题研讨、文化产业前沿问题研讨等专业选修课。
就业方向: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渠道,主要就业方向是新闻媒体、文化宣传、出版发行、司法机关、行政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主要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和管理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顺应新闻传播行业环境的变化,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媒体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应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具备新媒体行业内容、产品、用户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企事业单位新媒体舆论宣传、广告营销、新媒体用户管理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成为“站在人文与科技交叉点上”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具备全面的学科素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操守、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全面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具备新的传播观念,熟悉新媒体新闻法规与政策,能够操作大型数据库、信息发布系统及解决基础代码问题,能独立完成融合了文本、音视频、图形和数据多种媒介形式的内容产品的制作;’具有完整的互联网思维、较强的行动力与创新能力,具备通过前沿信息技术创意信息及互动传播的能力;掌握调查研究、公关策划等社会活动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公关策划能力。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课群、史论课群、新媒体实务课群、数据分析课群、新闻伦理与法律课群、新媒体经济与管理课群。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概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社会化媒体、网络心理学、西方媒体专题研究、网络舆情、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数据驱动新闻、多媒体叙事、新闻评论学、纪录片制作、APP设计与开发、移动界面设计、信息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舆情分析方法与技术、新闻传播法规与政策、互联网经济学、新媒体营销等。
就业方向: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内容生产、制作、编辑专业人员;新媒体品牌、营销: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品牌、营销、公关、传播方面的人才;新媒体产品经理:新媒体环境中具有协调能力、市场洞察力、了解技术的产品经理;新媒体用户管理:适应新媒体技术与传播环境的新媒体用户管理的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一主两翼”的办学理念中处于“一主”核心地位,引领“两翼”即法商管理、融商管理协同发展,同时承担着特有的国家级复合型人才试验区——“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重任。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比例94%,且普遍具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同时,本专业还与多所海外知名大学建立了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合作通道,在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有独特优势。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新经济商业环境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既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熟悉先进决策方法,又具备良好法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培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产业规制人才、高水平经济监管人才,同时满足未来工业4.0发展趋势下和大数据时代对智慧人才的迫切需要。
通过4年系统严谨的学科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把握全球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过程中催生的新的管理现象和管理问题;熟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范式的变化;善于开展跨国合作交流,通晓国内外法律法规、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产业规则、人文环境;掌握高级商务技能,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拥有突出的团队领导力;把握互联网共享经济规律,引领商业模式创新。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学、商业伦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营销策划、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公司财务、中级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创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企业经营模拟、统计学原理、商业法律环境与公司治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独特优势,成为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兴技术与经济社会、法律制度深度融合的工商管理稀缺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就业单位包括国有大型企业、跨国知名企业、国际组织、国内外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等。另有相当大比重毕业生获得保送资格,或直接考研、出国留学。
【国际商务专业】
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利用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设立了教育部属院校第一家法商结合、特色鲜明的国际商务专业。她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学位比例100%,75%的教师拥有欧、美、日等国留学或访学经历。
本专业国际化程度高,在校生有机会前往欧美著名高校互换交流。通过与美国普渡大学全球数字化开放创新(Global Open and Digital Innovation,简称ODI)项目,俄亥俄大学金融经济学(MFE)项目合作的双硕士计划,本专业将全面培养面向工业4.0和大数据经济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商务专门人才,打造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复合型商务精英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目标:根据商学院“一主两翼”的办学理念,本专业在坚持“法商”特色“一翼”的同时,通过引进大数据开放创新知识模块着力打造“融商”“一翼”,通过“两翼”培养国际规则意识强,国际化视野开阔,对全球科技革命高度敏感,实践创新型、应用复合型,目前国家最急需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国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通过4年系统严谨的教学和科研氛围熏陶,本系学子将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严谨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了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系统的国际商务活动基本规则和技能;通晓国际商务礼仪,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商务交流;通晓国际法规、惯例,具有法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变革趋势高度敏锐,能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方法支撑商务决策。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融合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雄厚教学资源。主要课程有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原理、公司理财、中级财务会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金融建模与估值,跨国并购重组、国际企业经营模拟、统计学、运筹学、数学建模、计量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法、海商法、WTO法律制度、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系统全面,法商思维敏锐,视野广阔,外语沟通能力优良,就业前景广阔,包括国际机构、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等。同时,毕业生赴欧美著名高校深造比例高。普渡大学ODI硕士等国际项目将为本专业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深造会。
【行政管理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传统优势专业,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及政策咨询。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以法学、政治学、管理学三大学科基础为支撑,围绕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和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优势的专业领域,在政府改革与公共治理、人事法律与政策、地方治理与危机管理等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在公共政策与信访法治、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以“彰显公共关怀,理论联系实践”为宗旨,充分践行“扎根学术,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资政服务贡献力量。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追求国家善治、创造公共价值”为使命,依托于“法治 +”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卓越专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和广博公共关怀,兼备现代法治思维、政治理性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按照“知识传授与人格塑造相结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国家治理、公共服务乃至国际公共事务领域中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进取的时代精神,夯实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我国政府与行政的运行过程、工作原则及法律政策。
主要课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必修课、公共管理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及案例研讨课等几大课程群构成,涵盖了理论前沿、方法论、双语教学、专题研学、“双创”(创新创业)课程等多个品类,此外还有特设的由高级外专人员讲授的全英文国际课程。其中公共管理通识必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公共管理导论、社会保障学、公共经济学及高等数学;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行政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科学、外国行政制度;专业选修课包括:行政学说史、领导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公共关系学、社会政策学、市政学、电子政务、创新理论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现代调查理论与方法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具有较强公共意识和责任担当,在领导决策、组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具备突出的业务能力,适宜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乃至国际公共事务领域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亦可进一步攻读国内外著名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高层次管理决策咨询、公共政策研究以及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流常态化条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涵盖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科技、体育等主要方面的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务治理的实用化专业。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秉持着“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国际上通用公共事务治理专业培养方式相结合,配备了国际化程度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团队,其中大部分老师有在国外知名大学长期留学经历,一位教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位教师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中国政法大学“中青年优秀教师”支持计划,担任校“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等,在国际行政体制、NGO运营与管理、社区治理、社会保障学、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等领域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研究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事务治理人才,对推动我国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培养目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本专业以“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为目标,培养具有公共服务热情和公益精神,“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公共管理类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积极塑造学生卓越的公共情怀,培育宽厚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熟悉我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部门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价值伦理和法律规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领导决策能力、政策分析能力、实证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和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导论、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高等数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管理方法、领导学、人员素质测评、运筹学、现代调查理论与方法、市政学、公务员制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绩效管理、公共风险管理、社区治理、电子政务、劳动法、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等专业选修课。
就业方向: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多数就业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公务员等相关工作;在国家事业单位、国内外各类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从事管理、教学、研究和政策分析工作;在各类企业单位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与国际通用设置接近,毕业生进入国际、国内名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保送硕博连读的比率也较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方向)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托我校法学专业的优势资源,培养具备法学、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法治信息管理以及法治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法治信息管理方向)由最高人民法院与我校合作共建,拥有优秀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条件,旨在培养国家法治信息化急需的既具有法学基本素养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行“信息管理技术+法学”的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模式,学生在5年内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和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获得工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允许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选择退出修读法学专业的学习。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干课包含计算机技术类、管理类;第二专业主干课包括法学类主干课;共计36门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法治信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法治信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法治信息);管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法学类课程包括:法理学导论、宪法学、民法学原理一:总论、刑法学总论、知识产权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同时还开设法治信息管理实践等实验课程。
就业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及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对法治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合国家司法机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法治信息化的建设、管理、研究工作。